1.2023年成都工资最低标准是多少

2.2019年成都养老促进条例8月施行解读

3.成都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022年

4.成都父母都得癌症了民政部门有哪些解决办法

5.人口与教育政策变化

2023年成都工资最低标准是多少

成都社会抚养金价格是多少_成都社会抚养金价格

法律主观:

由于网络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越来越广泛,当人们在生活、工作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只需要在网上就能学习了解,今天 小编就给大家来讲解关于 成都 年低保标准是多少方面的内容,希望可以让大家清楚这方面的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成都市2019年低保标准 (一)成都 高新区 、成都 天府新区 、 锦江区 、 青羊区 、 金牛区 、 武侯区 、 成华区 、 龙泉驿区 、 青白江区 、 新都区 、 温江区 、 双流区 和 郫都区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630元。 (二) 简阳市 、 都江堰市 、 彭州市 、 邛崃市 、 崇州市 、 金堂县 、 新津县 、 大邑县 和 蒲江县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560元。 二、成都市低保条件有什么要求 (一)成都农村居民低保申请条件 1、持有本区县农业居民 户口 。 2、居住在农村村组,家庭承包土地的农村居民。 3、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年纯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 (二)成都城镇居民低保申请条件 1、必须是持有本地非农业 常住户口 的居民。 2、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 赡养 人、 抚养 、抚养义务人的。 3、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虽有但法定赡养人、抚养人、抚养义务人,但法定赡养人、 扶养 人、抚养义务无赡养、扶养、抚养能力的。 4、在职、下岗人员在领取工资或 最低工资 、基本生活费及其他收入,离、退休领取离、 退休金 ( 养老保险 金)或基本生活费,其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5、其他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三、成都低保分类保障标准 城市低保按照重点倾斜一类、强化三类管理的原则推进分类保障: 1、一类保障对象 (1)“三无人员”在全额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加100元。 (2)二级以上(含二级)残疾人和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者,其本人在享受全额保障的基础上再增加20%的补助。 (3)大病患者家庭,患者本人全额享受城市低保待遇。 (4)子女未成年或子女正在接受义务 教育 的单亲家庭,其子女享受全额保障。 2、二类保障对象 (1)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中65周岁以上的老人,在差额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基础上再增加20%的补助。 (2)重点优抚对象、劳动模范,其本人在差额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基础上再增加20%的补助。 3、三类保障对象 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应积极为在就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提供就业岗位,鼓励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开展劳动自救。对无正当理由在一年内两次拒绝就业介绍的,取消其低保待遇。 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相关方面的知识,然而书面知识是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对于成都年低保标准是多少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大家对此还有疑问的,可以到相关机构部门进行进一步的咨询和了解。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如果您还有任何疑问,欢迎到进行 法律咨询 ,祝您生活愉快!

法律客观:

最低工资,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其雇主(或用人单位)支付的最低金额的劳动报酬。最低工资不包括加班工资、特殊工作环境、特殊条件下的津贴,最低工资也不包括劳动者保险、福利待遇和各种非货币的收入。最低工资一般由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立法制定。在国外,除了政府可以制定最低工资之外,某些行业的组织也可以自行制定该行业的最低工资。最低工资可以用月薪制定,也可以用每小时的时薪制定。最低工资的制定反映了监管机构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2022年四川的最低工资标准是多少?下文为你介绍。2022四川最低工资标准是多少?《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全市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一、调整后全市月最低工资标准(一)每月1780元(每日81.84元);(二)每月1650元(每日75.86元)。二、调整后全市非全日制用工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一)每小时18.7元;(二)每小时17.4元。三、各区(市)县辖区内具体适用的月最低工资标准和非全日制用工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一)成都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双流区、郫都区、新津县的月最低工资标准为每月1780元(每日81.84元),非全日制用工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为每小时18.7元;(二)简阳市、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大邑县、蒲江县的月最低工资标准为每月1650元(每日75.86元),非全日制用工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为每小时17.4元。上述最低工资标准包含职工个人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但不包括下列各项:加班加点工资,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条件或者特殊工作环境下的津贴,法律、法规、规章、政策规定的非工资性劳动保险福利待遇,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非货币性补贴。用人单位有执行最低工资保障规定的义务。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劳动合同约定工作时间内提供正常劳动,应得的最低工资不得低于市政府颁布的最低工资标准。即使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食宿,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也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各区(市)县要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最低工资标准落到实处。

2019年成都养老促进条例8月施行解读

导语:"养老促进条例"8月施行,新建养老机构每张床补贴1万。

 新规定

 养老,你最关心的是什么?是经济供养、生活照料,还是精神慰藉、健康关心?无论答案是什么,老人所需要的赡养和照顾都是人口老龄化面临的巨大挑战。

 《成都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将从8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对“长期护理”等老年人较为关心的问题提出了探索意见,也对发展养老服务提出众多扶持措施。

 截至底,成都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49.28万,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0.59%,老龄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个百分点。未来10年内,伴随社会老龄化发展的养老服务需求还将持续增加。对此,《成都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下称《条例》)应运而生,将从8月1日起正式施行。

 6月21日,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召开《条例》颁布实施新闻发布会,相关单位负责人对《条例》新规进行了全方位解读。

 焦点1/长期护理

 成都探索相关保险制度

 关于长期护理保险的规定,是《条例》中最抢眼的内容之一。长期护理是指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生活照护、医疗护理、心理慰藉等服务,提高老年人生活健康质量的照护方式。建立长期护理险,能够减轻失能老人的经济负担,满足其照护需要,也是老年人较为关心的问题。

 成都市人社局副局长、医保局局长黄德斌说,从前瞻性角度看,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条例》中设置了“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开发长期护理保险等与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相关的金融产品”的内容。

 黄德斌透露,成都作为全国首批10个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城市之一,目前正积极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准备将其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项内容纳入社会保障范围。长期护理险不同于目前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一旦纳入社会保障范围,我市的社会保障制度将得到补充和完善。

 不过黄德斌强调,现阶段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其实现路径和制度框架还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调研论证,所以目前尚未形成具体的实施方案。

 焦点2/精神慰藉

 赡养人须常回家看看

 《条例》对家庭成员依法承担赡养义务的表述也受到极大关注。“老年人的子女及其他负有赡养扶助、抚养义务的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健康关心、精神慰藉的义务。”

 精神慰藉该如何理解?成都市民政局副局长刘永昌回答说,精神慰藉是有别于其他三项义务的赡养和照顾,强调陪伴和心灵关怀,“比如赡养人应当常回家看看,要尊重老人。”

 刘永昌说,这也是考虑到目前成都居家养老的普遍情况和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认识,为与相关法律规定相衔接而做的要求。

 焦点3/老年食堂

 要确保覆盖所有社区

 73岁的曹婆婆是成都市武侯区洗面桥横街社区“长寿食坊”的忠实粉丝,因为这家社区老年助餐点能供给一日三餐,曹婆婆已经2年没在家煮过饭。

 这样便利的生活方式,将会有更多人可以享受。《条例》规定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因地制宜规划并设置老年食堂和助餐点,确保老年助残服务覆盖所有社区。

 值得关注的还有《条例》对服务人员的鼓励和激励。《条例》提出,对进入公办、公益性养老机构工作三年以上的普通高校或者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以及在同一养老机构连续工作三年以上的护理人员,市和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和补贴。

 焦点4/扶持措施

 新建养老机构可获补贴

 《条例》明确的多项扶持措施是亮点,包括市本级福利**公益金的50%以上要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而且这个比例还要逐步提高。

 对新建、改建社会化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以及收住本市户籍老人,《条例》提出了相应的建设补贴和床位补贴规定。成都市民政局副局长刘永昌说,根据目前执行的标准,新建公益性养老机构,每张床位补贴12000元;新建非公益性养老机构,每张床位补贴10000元。

 有扶持帮助亦有法律责任约束。《条例》指出,擅自改变政府资助建设的养老服务设施使用性质的,不光收回补助、补贴和有关费用,还会并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罚款。

 此外,《条例》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布局提出要求,分区分级设置养老服务设施时,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

 焦点5/医养结合

 养老机构可开康复医院

 围绕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尤其细化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的具体内容。成都市卫计委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毛火平说,成都市6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养老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健康体检、心理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

 同时,成都市组建家庭医生团队2487个,累计签约180万户、430万人,签约率35%以上。老年人签约115.5万余人,签约率48%。

 支持养老机构按规定申请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等,或内设医务室、护理站,是《条例》提倡的主旋律。

 典型案例

 在熟悉环境养老最受老年人欢迎

 成都35家“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医保协议管理范围

 6月21日下午,成都金牛区黄忠街道9号大院内,一栋两层小楼并没有因为闷热困住人,后院和露台上不乏老人在走动和闲聊。

 自2012年开业以来,这家拥有25张床位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一直呈满员状态,同时还有周边的几十位住家老人,享受其提供的各种上门服务。

 这是成都晚霞社会养老服务中心在本市的其中一个点位,也是成都市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一处缩影。《条例》强调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也在这里找到答案。

 成都市民政局副局长刘永昌说,积极发展居家与机构相融合的社区养老是着眼老人的实际需要,“在老人熟悉的生活环境为其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餐饮配送、便利购物、医疗保健、心理关爱、应急救助、活动场所等服务。”

 以成都晚霞社会养老服务中心为例,该中心目前依托社区建设的微型养老机构和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点位共计62处,床位数1260张。“现在常住老人1143人,同时还为3241位老人提供定期上门服务,”相关负责人告知,老人对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表现出极大的喜欢。

 老人的这一需求,也体现在成都对社区养老的规划布局上。刘永昌告知,根据《成都市社区养老院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未来3年成都将建设社区养老院200个,实现社区养老院在中心城区街道、区(市)县政府驻地镇、“十三五”规划的小城市全面覆盖。其中,今年将完成72个建设任务。此外,成都今年将建成社区日间照料中心666个。

 “医养结合是关键词,”黄德斌说,成都市人社局及时将开展“医养结合”业务的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市医疗保险协议管理范围,“目前35家机构已全部纳入。”

 热点问答

 问:成都市医养融合发展的目标是什么?

 答:到2017年,各类养老机构都能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老年健康档案建立率达80%,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达30%以上;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协议服务签约率达80%以上,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老年护理型床位占全院床位5%以上。

 问:目前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越来越多,请问医保部门有何考虑?

 答: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养老机构举办的医疗机构能够依法提供医疗服务,可以纳入成都市医疗保险定点协议管理。

 二是医疗服务机构的设置应当进行统筹规划和功能定位,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一般规模较小、服务能力有限,其服务对象也主要是其入住的老人。我们认为,其内设医疗机构应以门诊诊疗为主,医保开通门诊刷卡业务即可。需要住院的可以转诊到其他大型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成都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022年

 根据《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

最新标准:

(一)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成都高新区、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双流区、郫都区、新津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统一提高到家庭月人均收入870元。

(二)简阳市、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大邑县、蒲江县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统一提高到家庭月人均收入820元。

实施时间: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1年。

成都市低保条件有什么要求

(一)成都农村居民低保申请条件

1、持有本区县农业居民户口。

2、居住在农村村组,家庭承包土地的农村居民。

3、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年纯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

(二)成都城镇居民低保申请条件

1、必须是持有本地非农业常住户口的居民。

2、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人、抚养、抚养义务人的。

3、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虽有但法定赡养人、抚养人、抚养义务人,但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抚养义务无赡养、扶养、抚养能力的。

4、在职、下岗人员在领取工资或最低工资、基本生活费及其他收入,离、退休领取离、退休金(养老保险金)或基本生活费,其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5、其他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成都父母都得癌症了民政部门有哪些解决办法

农村低保保障待遇以家庭为单位由户主提出申请,申请人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1、拥有当地农业户籍并在当地常住;2、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申请前12个月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农村低保保障标准;家庭经济状况不能维持基本生活需要,财产状况、实际生活水平与基本生活常年困难家庭状况相符。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是指具有法定赡养、扶养、抚养关系并共同居住、共同生活的所有家庭成员。家庭经济状况整体不符合申请资格条件,但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在当地农村低保保障标准150%以内的,其家庭中已成年的丧失劳动能力的重残人员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患重大疾病人员,可以分户独立提出申请。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第二条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前款所称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全部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包括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者抚养人应当给付的赡养费、扶养费或者抚养费,不包括优抚对象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的抚恤金、补助金。

人口与教育政策变化

1.作者如何看待打击课外补习的政策?

实际上这个政策是能减轻教育竞赛,毕竟都没有了课外辅导机构,就是有课外补习的需求,也没有教育辅导机构能去满足这种需求。

这个政策的副作用在于他会减少消费,我在看消息,有些地方随着课外补习机构的消失与关闭,附近的餐饮与其他服务业(书店,小卖部等等),在一些地方的商业中心,出现了随着三层的课外补习机构的倒闭,二层的餐饮与一层的孩童用品也倒闭的现象。

钱花出去是需要理由,消费是建立在需求之上,减少外出机会,意味着减少外出消费,人们可以点外卖与自己做菜来解决需求,我也没有想到打击校外补习,会对消费与餐饮业产生不利影响。

教育的重要性在于这是实现阶级跨越的最好方式,连阿富汗以前的阿明总书记也是靠着做题,然后依靠奖学金去美国读书,最后获得硕士学位的,一个阿富汗的普通人家的孩子,最后能够通过教育实现飞速的跃升,这是可能的。

大家都不补习的话,竞争压力会小很多,教育是一个竞争过程,让教育资源得到更加高效的利用,都不补习那么就是全凭天分与努力了,这种状态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我还记得我的一次坐地铁还是在成都,中国的资源富集在大城市,何谈教育资源公平呢?

其实韩国也搞过打击课外补习的政策,结果就是出现“别墅补习”的现象(在别墅里,请私人老师一对一家教),这样反而加重了阶级固化,让资源不能高效利用,让教育公平进一步变成空谈。

我在看到一个山东省政协机关举办干部职工子女暑期儿童照看班,加强党史教育,中国有“党史补习”,这个是减轻父母育儿压力,毕竟孩子不去瞎玩了,听听党史,也能明白许多的事情,还有一个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

2.作者如何看待高中录取比例下降?

这个政策真的不是我国的教育资源不足,而是为了解决我国的结构性就业问题,毕竟每年我国的大学生可是有七百万人毕业,这是巨大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是我国制造业面临留人难的现状,

制造业说是找不到人,不如说是留不住人,毕竟我所在的公司,今年实习生当天来当天走的已经有三个,现状是制造业找得到人,但是不能留住人,制造业升级不光需要高端技术与关键技术的突破,大量的相关行业技术人员的贡献,将技术转化为产能。

但是年轻人都不对制造业感兴趣了,没有在制造业坚持下来,如何能够积攒关于制造业的经验,何况高水平的制造业技术工人。

制造业留不住人的问题在于其利润远没有服务业的利润高与自由,企业利润不高就无法支付高额的工资,没有高工资,如何留得住人,制造业是面对机器,而服务业是面对人,人脑是不太愿意接受一些一成不变的事物,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会变得迟钝。

这个中考分流的政策是在增加教育竞赛,中国的现状还是希望子女能在办公室里面吹空调,而不是在工厂里面做工,因为孩子的父母经历过工厂生活,所以他们才会让孩子不希望过这种生活。

中国的结构性就业问题的原因是从2015年开始的劳动力数量下降,对于制造业来说没有了增长的劳动力,面对不断减少的劳动力总量来说,制造业面对的不光是工作自由度,所在地点繁华程度(服务业都在城市里面,但是制造业就不一定,有些工厂位置很偏),工作环境(制造业不可避免要接触一些有毒有害物质),最关键的是工资不高。

3.教育政策的目的不是减轻教育竞赛压力?

当中考分流与打击课外补习的政策间隔不足半年,这两个对效果完全相反的政策,打击课外补习能够有效减低养育孩子成本,使得更多的家庭生的起二胎。

另外一个是通过对中考分流来使得职业教育不会随着出生人口的减少而消失,毕竟已经有许多的镇与乡取消了小学,未来四五年就是初中了,如果不改变高中录取比例的话,未来七到八年内职业教育体系的许多学校将会因为找不到人而倒闭,正如现在消失的小学一样。

还有一点就是随着人口的减少,如果按照现在的大学规模不变,那么在2032年毕业的初中生只有1200万,能读高中只有600万,那么剩下的一二百万人只能去外国找了。

众所周知的是,我国并不是一个国内补贴比国外补贴高的国家,大量的留学生势必会增加教育部门的财政压力。

计生所留出的教育资源空白并不是由国人享受,而是由外国人享受的话,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4.作者如何看待这次的计划生育法的变化?

首先当然是三胎的开放,并没有搞出单独三胎的政策之后,证明计生委对决策层的影响变弱了,毕竟在2015的时候,上面建议开放二胎,但是被人口专家翟耀武教授说了全面开放二胎会使出生人口到达四千多万,使得全面开放二胎变为单独二孩,即父母双方都是独生子女才能生二胎。

在生育成本越来越高的现在,我认为开放生育限制的政策对提高生育率的作用不大,但是开放生育限制的政策付出几乎没有,对于政府来说,这是一次成本很低的尝试。

取消社会抚养费对于户均人口是二点几的现在,同样这个政策付出非常少,社会抚养费是一种变相的税收,当这种税几乎没有人会缴纳之后,取消这个税又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呢?

社会抚养费是在低养育成本时期人为增加养育成本的手段之一,但是在高房价(结婚必须买房),高结婚成本(彩礼与婚礼),教育资源与土地财政绑定(学区房与公立教育资源的减少),教育军备竞赛(公立学校的减负,课外补习班的增多,中考分流带来的对小初中学习压力的大增)的现在来说,已经不需要人为政策方面对养育成本进行增加。

反而现在生一个孩子,是为市场提供了相当多的需求,包括奶粉,尿不湿,学前教育,亲子活动教育,学区房,教科书与相应的辅导材料,还为16年后劳动力数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也预示着我国从打压多生的政策变为鼓励生育的政策,这个也是一个关键的变化。

5.作者对未来有什么看法吗?

因为2000年到2010年的出生人口是不断下滑,所以2020年到2030年这十年时间,就算10后这一代人人都活到成年,都结婚,都生二个孩子,那出生人口也不会超过2000万,因为2000年我国就没有出生2000万人。

未来10年之内一定会进入人口负增长,未来30年出生人口也不会超过2000万,所以关注出生人口的绝对值没有太大的价值,应该关注中国未来生育率的下极限在哪里,什么时候能达到生育率的回升,只有生育率到达2.1之后,我们才能完成时代更替的结果。

可是连美国都没有2.1的出生率啊,低于2.1生命率的国家都需要引入国外移民来完成国民总人数的平衡,这就是欧美引入移民的必要性,如果没有国民人口的增长,又怎么去维持国内消费市场的增长,没有增长,市场经济就不会高速运行。

这一年,我听到太多关于人口方面政策的变化,政策之密集,足以证明形势不等人啊,各位读者——时代真的变了。

下周更新关于贵州水泥市场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