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油价_世界1986年油价
1.请问哪里可以找到70年代至今的国际原油价格表
2.石油七姐妹的六巨头
3.每桶石油历史最高价
请问哪里可以找到70年代至今的国际原油价格表
1972年原油价格大约为$3.00/桶,但是到了1974年,原油价格上涨了四倍之多达到$12.00。中东战争始于1973年10月5日叙利亚和埃及对以色列的袭击。美国和许多西方国家表达了对以色列的支持。因为这个原因,一些阿拉伯出口国对那些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施了禁运。阿拉伯国家削减了500万桶/天的产量。其中100桶由其他国家增加的产量所抵消。削减的400万桶/天的产量一直延续到1974年3月,代表了世界产量的7%。
如果还有对石油价格控制权从美国转移到OPEC的怀疑,那么在阿拉伯实施了石油禁运后便彻底消除了。原油价格在短短六个月之间上涨了400%,油价对石油供应的敏感程度是显而易见的。
从1974年-1978年世界原油价格相对变动得比较平缓,价格从$12.21上涨到$13.55/桶。经过通涨调整的原油价格在这段时期保持稳定。
两伊危机:
伊朗和伊拉克危机导致了1979-1980新一轮的原油价格上涨。1978年11月-1979年6月伊朗革命导致了了每天200万-250万桶原油产量的减少。1980年两伊战争直接导致了伊拉克原油生产削减了270万桶/天、伊朗减少了60万桶/天。与这两次事件相联系,原油价格从1978年的$14/桶上涨到1981年的$35/桶。
美国油价控制-失败的政策?
如果不是因为美国在战后的能源政策,这一时期的油价上涨幅度可能会小很多。美国对在国内生产的原油实施价格控制以期减轻1973-1974期间油价上涨的冲击。一个显然的结果是美国消费者对进口原油比对国内生产的原油多支付48美分。而美国国内的生产商则减少了相应的收入。
政策达到目的了吗?短期内由1973-1974原油价格高涨所造成的衰退减轻了。然而,它造成了其他影响。如果美国没有实施价格控制,那么国内的勘探和生产会大幅度地提高。并且原油高价将会抑制消费者的需求:汽车将会提高单位油耗的英里数,房子和商业建筑会降低对用油的依靠,工业生产将会提高它们的能源利用率。如果是这样,在1979-1980,美国会降低对原油进口的依赖,由两伊战争引起的原油供应的短缺对价格的影响也会大大减轻。
OPEC调控原油价格的失败
OPEC很少能够对价格实施有效控制。经常出现某一OPEC成员国违反协议的情况,而协议的基本要求是执行成员国的生产限额。1979-1980,面对不断高涨的原油价格,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长不断对其他OPEC成员国提出警告,高油价将抑制对原油的需求。他的警告被当成了耳边风。日益高涨的油价在消费者中导致了若干反应:油绝缘装置在新房子中的应用、旧式房子提高了对油的绝缘、许多工业生产提高了能源利用率以及汽车提高了单位油耗的英里数。这些因素加上全球经济衰退对需求的影响导致了原油价格的下跌。对OPEC不幸的是,衰退是暂时的,但是当石油价格降低,没有人匆忙地去移除房屋中的绝缘装置、没有人去替换高利用率的装备,许多对原油价格上涨的应对措施都是永久性的。
1986年12月OPEC设置的$18/桶的目标价格马上就在1987年1月被打破了。油价继续保持疲弱。随着1990年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油价曾出现上涨,但是在战争结束后,油价进入了稳定的下降期,直到1994年以通涨调整的油价到达了自1973年以来的最低点。
价格循环出现了,随着美国经济的强劲和亚太地区经济的繁荣,从1990-1997世界对原油的消费增长了620万桶/天,亚洲几乎增长了30万桶/天,从而推动了原油价格的恢复。
原油价格的上涨因为OPEC对亚洲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冲击的低估和忽视而突然停止。1997年12月开始,OPEC逐渐把它们的限额从提高250万桶/天到1998年1月1日的275万桶/天。亚洲经济出现停滞,1998年亚太地区石油消费量自1982年以来首度出现下降。低消费量和OPEC的高产量促使价格呈螺旋型回落。作为回应,4月,OPEC削减了125万桶/天的限额,7月继续削减了133.5万桶/天。然而至1998年12月,价格继续回落。OPEC于1999年4月继续削减171.9万桶/天的限额,才使得价格出现回升。
石油七姐妹的六巨头
从1981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对于大国际石油公司来说是动荡的岁月,是调整结构、资产重组的年代。
20世纪80年代前中期
“难过的年月”——“七姐妹”变为“六姐妹”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世界石油市场发生了重要变化——石油市场开始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70年代油价的大幅度上升,对石油消费产生了抑制作用;高油价刺激了世界各地的勘探和开采,欧洲北海和美国阿拉斯加的石油生产逐步进入高峰期,非欧佩克国家的产量上升较快,进入80年代,世界形成石油供大于求的局面,油价趋于疲软。1981年3月,油价由每桶43美元高峰下落到29美元。石油公司的销售额下降,利润也随之减少。同时,成本却在上升。国际石油公司加工的原油大部分来自市场供应,往日租借地上低成本开采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而70年代得以接替原油供应的阿拉斯加和北海的原油,生产成本要高得多。
总之,对于国际石油公司来说,80年代前期是难过的年月,从1980年到1985年,七大石油公司的储量变化不大,原油供应量下降37%,原油加工量减少25%,石油产品销售量下降12%,利润减少达44%。
在这种情况下,七巨头纷纷调整经营战略,采取紧缩措施。海湾石油公司做出决策,放弃国外业务,将业务范围收缩回美国本土。1982-1984年,它把在欧洲这个大市场的下游业务——包括炼油厂、加油站统统出售。雪佛龙1983年宣布放弃在西欧的下游业务,以加强在美国的业务。埃克森与美孚出售了它们在70年代下半期现金购入的大量非油业务,停止在加拿大的大规模油砂开发项目和美国科罗拉多的页岩油开发项目。
各公司普遍压缩炼油能力,关停低效高耗的小炼油厂和老设备,进行技术改造。1985年与1980年相比,“七姐妹”中的五家美国公司的炼油总能力减少了27%,从平均每日1605万桶(219.86万吨)减少到1175万桶(160.96万吨)。
与此同时,全球形成了石油公司兼并重组的热潮。首先是美国壳牌石油公司(Shell Oil)以36.5亿美元并购了美国的贝尔里奇公司。接着,德士古兼并了盖蒂;美孚兼并苏必利尔;英荷壳牌把美国壳牌变成了全资子公司;雪佛龙兼并了海湾,使“七姐妹”成了“六姐妹”。
1986-2002年
三次石油价格暴跌与超级六巨头的最终形成
1986-1998年的13年,世界发生了三次石油价格暴跌,所有石油公司都深受其害。这三次油价暴跌对石油工业和石油巨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1998年的价格暴跌,更是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石油公司的兼并与重组浪潮,促使超级六巨头最终形成。
(1)1986年石油价格暴跌及其影响
1986年,世界发生了欧佩克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油价战。发起者是欧佩克中的沙特阿拉伯等主要产油国。原因是1982-1985年,为了稳定世界石油市场供应,欧佩克一直采取限产保价的政策,而非欧佩克国家却一直在拼命生产,结果是欧佩克国家的市场份额逐步下降。沙特阿拉伯为维护欧佩克的利益,在限产保价的政策框架下一直充当机动产油国,其石油产量从1981年的980万桶/日降至1985年的318万桶/日,而欧佩克其他成员国却不严格执行限产纪律,超配额生产,导致沙特遭受很大损失。1985年7月,沙特宣布不再充当机动产油国,同年12月欧佩克部长级会议决定放弃限产保价政策,转而采取捍卫市场份额的政策。由此,产油国之间开展了油价战,1986年7月阿拉伯轻油的现货平均价从1985年12月的26.92美元/桶跌至8.63美元/桶。油价暴跌使欧佩克成了最大的受害者。七大公司(美国的阿莫科取代海湾石油公司)1986年上游利润比1985年猛降51.9%,营业利润下降13.1%。
这次油价暴跌并非是世界消费萎缩引起,而是严重供大于求引起的。因此,当欧佩克决定从1987年1月1日起恢复限产保价政策,并确定欧佩克的参考油价为18美元/桶以后,油价就开始逐步回升了。
(2)1991-1993年的经济衰退、油价大跌及其影响
1991年1月,世界发生了经济衰退。当年世界GDP增长率降为2.2%,其中工业国的GDP增长率仅为0.3%。世界石油消费停滞在31.35亿吨的水平上。1992年成为国际石油公司营业额状况空前恶化的一年。石油需求大幅度下降,而全球石油生产能力却一直在增加,油价呈频繁波动的状况。
同1991年相比,1992年七大石油公司的利润下降18.8%,不仅是上游,而且下游连同化工,都陷入不景气。1992年埃克森的利润从上年的56亿美元降到48亿美元,下降14.8%;美孚从19.2亿美元降到8.6亿美元,下降55.2%;德士古从13亿美元降到7亿美元,减少45%;壳牌从1990年的66亿美元降到44亿美元;BP则出现几十年来未有的艰难局面,从赢利8亿美元变成亏损4.6亿美元,导致上任不久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R·霍顿引咎辞职。六大巨头中,唯有雪佛龙一枝独秀,1992年的利润为22.1亿美元,比上年的15.6亿美元增长20.9%,而且保持了大石油公司中投资回报率最高(15%)的地位,原因是它在1992年初及时分析了形势,迅速采取了一系列对策。
1993年,世界GDP比上年实际增长2.9%,其中工业国增长1.8%,增长率均低于上年。由于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继续增加产量,1993年国际油价大幅度下降,美国WTI原油价格最低跌到14.06美元/桶。与1992年同品种现货平均价格相比,WTI下跌10.3%,鹿特丹成品油下跌8.3%,新加坡成品油下跌6.9%。尽管原油和成品油价格都下跌,但原油价格下跌幅度更大,炼厂原油成本下降幅度相应较大,因此,对于一体化的大石油公司来说,下游净收入带动了总体净收入的增加。
(3)1998年石油价格暴跌及其影响
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波及韩国、日本,1998年进一步扩大到俄罗斯、拉美乃至美国和欧洲,世界经济情况迅速恶化。而此时欧佩克做出错误判断,于1997年11月决定把生产限额提高200万桶/日(1亿吨/年)。供过于求的局面使得油价又一次大幅度下降。尽管1998年欧佩克联合非欧佩克产油国共同减产,但仍未能扭转油价的暴跌。全年WTI平均现货价格跌至14.39美元/桶,低点跌至10.76美元/桶,剔除物价因素,已跌到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的水平。
这次油价大跌,在石油业界引起了大震动。为应对这种形势,各大石油公司采取了大规模的资产重组,实行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例如,1996年,壳牌会同阿莫科,把它们在美国西南部帕尔缅(二迭系)盆地的油田资产合并,组成阿尔多拉能源公司,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率。BP与美孚合并它们在欧洲的下游业务,覆盖欧洲43个国家,资产达50多亿美元,销售额近2亿美元。其中70%股权属于BP,两家的燃料油业务由BP经营,用BP品牌;30%股份属于美孚,经营两家的润滑油业务,用美孚商标。德士古、Star与美国壳牌公司组成美国最大的下游联合公司,资产超过100亿美元。大陆石油公司与菲利普斯公司联合它们在美国的炼油、销售和储运业务,成为美国第六大炼油商,炼油能力达到3850万吨/年,加油站有12000家。壳牌与埃克森合并它们在全球的添加剂业务,成为世界第三大添加剂供应商,市场份额达25%。
另一种方式是公司兼并。这一次的兼并风潮超过了国界,跨越了大西洋,而且显然欧洲资本居优势地位。例如,1998年,BP兼并了美国的阿莫科,又于1999年兼并了美国另一家大独立石油公司、世界500强之一的阿科。1998年12月,美国最大两家石油公司、原“七姐妹”中的埃克森同美孚合并成埃克森美孚公司。同年,法国道达尔先后合并比利时的菲纳和本国的姐妹公司埃尔夫。2000年,原“七姐妹”中的两姐妹、美国的雪佛龙同德士古合并,组成新的雪佛龙公司。2002年,美国的两大独立石油公司大陆石油公司(1996年脱离杜邦公司)同菲利普斯合并组成康菲公司。
这样,2003年世界石油工业形成了新格局。按销售收入计,埃克森美孚、BP、壳牌三家都超过2000亿美元,分别达到2370、2326、2689亿美元;雪佛龙、道达尔、康菲三家超过1000亿美元,分别是1200亿美元、1182亿美元、1051亿美元。这六家国际石油公司被称为六个“超级石油巨头”。
值得注意的是,在先前的“石油七姐妹”中,美国占5家,欧洲占2家。六大超级巨头中,美国、欧洲各3家,与“七姐妹”时期相比,欧洲资本的地位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
每桶石油历史最高价
2008年7月创下接近150美元/桶的历史最高纪录。
受亚洲金融危机、需求下降以及OPEC不适时宜的增产,布伦特原油价格从1997年1月的24.53美元/桶下降到1998年12月的9.25美元/桶的最低价。然后从1999年3月开始反弹并一路攀升,2000年8月突破30美元/桶,2000年9月7日最高时达到37.81美元/桶,短短18个月涨幅达3倍之多,创“海湾战争” 以来的油价新高。2003年之后,油价更是一路持续上涨,终于在2008年7月创下接近150美元/桶的历史最高纪录,并在5个月之后的2008年底戏剧性地下挫到40美元以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