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2016_2011国际油价回顾
1.说说国际油价及其对上游人的那些影响
2.三次石油危机均带动美国制造业呈现上涨态势对吗?
3.陈久霖的重大事件
4.英国媒体:整个英国都快被他买下了,李嘉诚到底多有钱?
5.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突然缩减规模?恒力、万华、等项目进展如何?
6.2008年 大事论文
说说国际油价及其对上游人的那些影响
转眼间,离开油气勘探行业已三年有余。这期间,国际原油价格起起伏伏,近期受到疫情影响更是令人乍舌的低到10多美元一桶,甚至在过去的4月期货市场中梦幻般跌到负值,真是活久见。被誉为工业血液的石油,竟然会比水还便宜!原油是否还会回到曾经辉煌的时代(100多美元/桶,巅峰接近150美元/桶)?从事石油勘探开发是否还有好的前景?相信很多人,尤其是石油人心中都存有这些问题。国际油价的急剧波动,时刻会牵动大家紧张的神经。自己的求学、职业经历也深深地受此影响,有必要扒一扒、扯一扯影响国际油价和石油人的那些来龙去脉。
一、极简国际油价史
让我们以布伦特原油为例回顾国际原油价格历史(布伦特原油产自北大西洋北海布伦特地区,低硫、轻质、品质佳)。上世纪70年代之前,世界石油主要受西方国家石油公司七姊妹控制,原油价格长期稳定在2美元/桶以下。70年代初第一次石油危机涨至12美元/桶,70年代末第二次石油危机时快速涨到40美元/桶。
80年代中期,沙特低价出售石油,非OPEC产油国产量增长,市场需求低迷,油价整体上回落,到1998年底跌至10美元/桶。
1998年金融危机过后,随着以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金砖四国为首的新兴市场国家开始快速发展,对原油的需求大增。原油价格从十几美元一桶,一路高歌猛进涨到2008年接近150美元/桶。话说“爬的高,摔得惨”,紧接着的金融危机,将油价从巅峰快速拉入深渊,不足5个月,跌落至近40美元,如过山车一般。
随后,通过OPEC几次减产保价,各国政府积极救市,经济逐步趋稳,需求回升,油价反弹。殊不知,这期间半路杀出了程咬金——美国页岩油(从生油的泥岩、页岩中压裂采出来的原油)。美国页岩油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于膘肥体壮了。2011年,美国页岩油产量首次突破5000万吨,2012年达到1亿吨,2014年达到2亿吨,2018年突破3亿吨(占美国当年原油9亿吨消费量的1/3),俨然成为原油市场的“杠把子”。原油供给大量增加,加上OPEC拒绝减产(意在通过低油价扼杀不具成本优势的美国页岩油),布伦特原油于2014年中6月从115美元左右跌至2015年底12月30美元左右。2018年,由于OPEC、俄罗斯的减产,油价曾一度回升突破80美元/桶。
谁也不曾想到,2020年突然肆虐的新冠肺炎,会对原油的需求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生产停摆、运输阻滞,数十亿人居家隔离,天上的飞机稀疏了,地上的道路通畅了……,原油价格也跌到了冰点……,现正缓慢艰难的回升之中。
二、油价的影响因素和未来几何?
从国际原油价格的历史来看,本质上仍受供需关系的控制。影响供需关系的因素众多,主要有产油大国的增减产措施、消费大国的经济发展、相关技术的进步(勘探开发技术进步、燃油效率提升、新能源的发展等),其他的诸如战争、石油工人大罢工、异常天气、近期的肺炎疫情等突发事件也会造成油价的急剧波动。
未来的国际油价会如何?
个人愚见,短期内新冠肺炎的影响下,生产和经济活动的萎缩,人们的出行活动大幅减少导致对原油需求快速下降;另一方面,原油的生产不能迅速减少(原油生产不是水龙头出水那样可随开随关),市场上原油供大于求的状况持续加大。后续随着各国生产的恢复,尤其是中国逐步取得抗疫的胜利,生产经济活动正迅速恢复,会加大马力将耽误的生产追回,原油的需求将逐步回升。相信疫情过去后,油价会迅速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甚至会冲到一定的高位。
中长期看,油价应该会回到五六十、六七十美元/桶的合理范围,这是符合多方利益的。即使OPEC通过价格战逼迫不具成本优势的美国页岩油退出(目前已有公司破产),但这将是暂时的,因为谁也无法忍受长期的成本价或亏本出售原油。就算是产油成本极低的中东各国如沙特、科威特、卡塔尔等(生产一桶原油成本在几美元到十几美元),也难以为继。毕竟,以上诸国的财政、经济高度依赖原油出口,一向挥金如土的壕们因油价过低、收入减少而去吃土,是万万不能的。必定会通过适当减产,好让油价回到相对高点的位置,维持较好的财政状况。一旦油价回归较高水平,页岩油也就很快恢复繁荣,并且越来越顽强(技术不断进步生产成本会逐步降低),如打不死的小强一般。
另一方面,虽然各国环保政策的趋严、各种新能源的蓬勃发展,会挤压煤炭、石油等碳高排放能源消费的空间。当前及较长一段时期内,尽管煤炭、石油占能源消耗比例将逐步降低,但绝对消耗量仍将缓慢增加。毕竟人口众多的中国、印度等国经济仍在较快发展,对能源的消费仍有较大的增长需求,2018年中印两国石油消费量增长占据全球增长的2/3。其他东南亚、非洲国家的GDP增长近几年表现也比较抢眼(如果没有水分的话)。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就会增加,众多发展中国家石油人均消费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缺口。
……
原油价格过低,不全是好事。油价过低,除了对油气勘探开发行业带来沉重影响外,还会对已经发展势头良好的清洁能源产业带来严重的打击,遏制其发展。而清洁能源是将来我们降低甚至摆脱原油高对外依存度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我们的原油对外依存度已高达70%,确保能源供应安全已成当务之急。
影响国际油价的因素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
三、对上游石油人的影响
好了,我们来看看国际油价的变动对上游(勘探开发)石油人的影响吧。
曾经,怀着那份热爱,自己报了这个行业的“黄埔军校”。印象中,那些高耸的井架、庞大的平台、如网的管道、机器的轰鸣,加上“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式的豪(教)言(育)壮(宣)语(传),很能让人热血澎湃。的确,你会感到这个行当搞的都是战天斗地的大事情,瞬间觉得很“荣光”。
十几年前,油价高涨红遍天,勘探开发如火如荼,石油主干专业(地质、物探、石油工程、储运等)的毕业生异常的抢手。就业根本不愁,愁的是该去哪家。大家找工作就是凑一个简历,去百货大楼淘一件穿起来人模人样的廉价西服,就静候三大油招聘军团的到来。主干专业毕业生供需比往往1比几,甚至1比10。在供不应求的关系下,主干专业的学生可带非石油类通用专业的男女朋友一同签约。优秀的甚至听说可以一带三(不限男女朋友);还听说有玩游戏挂了几门课的同学,在招聘会快结束时冲进体育馆,把证明自己是主干专业的学生证往招聘官面前一扔,也能签约。那时,石油主干专业学生走在路上都是春风得意、洋洋洒洒,用走路带风形容也不为过。多少通用专业学生梦想着转入石油主干专业……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近年来,原油价格的惨淡、人员的饱和,三大油已不再组团进校招聘,和众多其他公司一样,采用网投、测评、择优组织面试,需求数量也大幅减少。学生们必须要下苦功夫,极尽展现自身才华,才有可能获得青睐,谋得一个岗位。部分石油主干专业学生要么转到通用专业和各种考证,要么在外找寻互联网、金融行业实习机会,为转行提前准备。那些光鲜亮丽的石油外企已纷纷撤出中国,取而代之的是互联网大厂成了学生们的理想雇主,趋之如骛。
职场中的上游石油人日子也不好过。各油气公司纷纷资产重组、削减支出、优化人员,部分人员被迫离开上游行业。国企虽然不裁员,但课题项目明显减少了很多,很多人闲了下来。外资油服公司,如斯伦贝谢、哈里伯顿更是项目大量减少,收入、利润大幅下滑,不断裁减人员。
相比传统行业的步履维艰,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迅速崛起,一片欣欣向荣景象,迭代速度越来越快。这些新兴技术也逐渐不断地融入到传统行业,促使传统行业不断提升效率,迎来再次发展的机会。油气勘探开发也不例外,勘探开发一体化技术、可视化技术(VR)、精准压裂、智能化海底工厂等,改变着传统的勘探开发认识和手段,“数字油田”、“智慧油田”的建设方兴未艾。认识的转变很关键,这个行业有时太过于注重经验,依靠惯性选择,历经了低油价的“洗礼”,想必会更加热情地接纳新思潮、新技术、新方法。正如在校生们的求职由过去的“等、靠、要”,到如今的“闯、干、拼”,正是一个积极的改变。
……
这是一个变化日新月异的时代,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也可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不只是油气勘探开发,无论哪个行业,唯有迎接它、适应它,提前做好准备,或许才会有凤凰涅槃。毕竟,时代的快车停靠时间很短,隆隆驶离后,没人愿意还留在站台。
三次石油危机均带动美国制造业呈现上涨态势对吗?
是的。
报告首先在回顾历史上四轮原油价格大幅上涨行情后总结道:全球油价主要由供给与需求决定,同时货币因素也会对油价产生直接影响,地缘政治和原油库存通过影响原油的供给需求间接对油价产生扰动。
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1975:经济和政治因素都在这轮石油危机中扮演重要角色。经济层面来看,产油国与西方石油垄断公司的利益冲突是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
由于国际石油垄断公司对油价的控制,油价这段时间以前长期维持在1-3美元左右,产油国对资本主义旧的石油体系长期低价的不满与西方石油公司不肯让步,使得双方的矛盾日益尖锐。
政治层面来看,这次石油危机根本原因是阿拉伯国家主要想利用石油武器,要求美国等放弃对以色列的支持立场,迫使以色列退出占领的阿拉伯国家领土。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10月14日美国公开向以色列空运武器、19日向以色列提供22亿美元的军事援助,此后阿拉伯国家开始实施一系列削减产量、石油禁运措施将石油危机推向高潮。
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1980:在这一轮石油危机中,一方面是战争导致的被动供应减少的客观因素,1978 年底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导致供给的严重不足,油价从13美元/桶一路攀升到34美元/桶,198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爆发”,产油设施遭到破坏,市场每天有560万桶的缺口,国际油价一度攀升到41美元/桶。
另一方面,市场的心理预期也扮演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78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在报告中称“世界将逐渐经历石油的长期紧张,甚至是严重的不足”,使得市场对油价上涨的预期不断升温。石油公司开始囤油,个体消费者开始抢油,推动原油供给每天约减少300万桶,原油需求每天增加300万桶。心理预期的自我实现推升油价加剧上涨。
第三次石油危机1990-1992:同样因为战争,1990年,伊拉克对科威特发动海湾战争,两国石油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石油产量骤降。8月初,伊拉克占领科威特之后,受到国际经济制裁,石油供应中断。仅仅3个月的时间里,国际油价从14美元/桶急剧攀升至42美元/桶,石油危机爆发。随后美国经济在1990年第三季度陷入衰退,拖累全球经济增长。
不过相比于前两次石油危机,这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一方面是战争维持时间没那么长,主要作战时间在一个月左右,同时,世界其他国家的产油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国际能源署(IEA)充分的紧急预案也发挥了关键作用。
供不应求推动油价高涨2003-2008:期间全球尤其亚洲经济迅速崛起,原油需求大幅上行,带动油价攀升。2004年开始,国际油价在需求的拉动下稳步提升,2007年之后进入快速提升阶段。2007年1月布伦特原油54.3美元/桶,到2008年7月油价达到133.87美元/桶,涨幅达到146.54%。
因此,从需求端来看,原油的需求长期主要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并且石油需求比GDP的变化提前反应;供给端来看,主要受石油储量开采成本等影响。
另外由于原油使用美元计价,使得油价与美元走势呈现较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美元贬值时,使用其他货币购买石油变得更加便宜,刺激需求,推动油价的走高。相反,美元升值,对于其他投资者石油变得更贵了,抑制需求,油价走低。
石油危机影响市场的逻辑
1、宏观层面
1)油价的上涨首先带来工业生产领域成本的提高,对PPI上涨产生直接效应,而PPI上涨导致工业产品产销能力的下降。
在前述三次石油危机期间,美国工业总产值均出现下滑,其中,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下滑程度最大,工业总产值从1973年10月的1.46万亿美元降到1975年6月的1.31万亿美元,降幅达8%。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各行业PPI波动幅度也最大。
具体到各行业成本提高程度,则会随着用油程度的不同有所差异。从历次石油危机来看,燃料相关产品及动力、化工及相关产品和金属及金属制品相关行业PPI同比涨幅最大,纸浆及纸制品、橡胶和塑料制品以及纺织品和服装行业PPI同比涨幅相对较小。
2)油价的上涨通过价格输入效应和收入转移效应传导使得CPI走高,进而抑制投资和消费。
一方面,由于原油在CPI中占有重要权重,国际油价走高,影响国内油价及相关石油化工产品成本增加,直接作用于一篮子商品。同时,油价通过PPI产业链向下传导,柴油、煤油、燃料油等工业制品成本增加,随后金属制品、塑料等价格也会因此上涨,交通运输、邮电等行业陆续上涨,从工业领域生产劳动成本到商品服务业领域消费价格最终都会上涨。从而引发投资、产出的下降。
另一方面,油价的上涨,使得OPEC等石油输出国获得大量的石油美元,货币资金流动性提高,直接导致通胀的产生。而对于石油进口国,油价上涨,使得真实货币余额减少,消费者会增加对其他产品的替代需求,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带来社会需求增加,引发通胀。
CPI与个人消费和投资均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并且对个人消费的作用很快呈现。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1973年至1974年,美国CPI同比由6.2%上升至11.0%,美国个人消费支出不变价增速由4.95%降低到-0.84%,固定资产投资由13.39%降低到6.38%。第二次和第三次石油危机期间也表现出同样的趋势。从时间效果来看,CPI的上涨会立马对个人消费支出产生抑制作用,而对于投资的作用会有一些时滞。
2、产业价值链层面
在整个石油化工产业链中,上游的原油价格是主要的驱动因素。
根据工业生产流程,原油产业链一般包括:原油开采—炼油—化学工业—纺织、机械行业。原油价格随着产业链逐渐传导,同时从上游到下游随着行业集中度的降低,价格传导作用逐渐减弱。
全球原油市场是一个供给高度集中的市场。OPEC、美国、俄罗斯几乎决定了全球原油的供给价格。随着产业链向下移动,行业集中度逐渐减弱,炼油行业一般集中于大型企业,具有相对较高的垄断定价能力,能够有效的把油价向下传导,表现为原油与油气开采行业和燃料动力等价格走势较为一致。
产业链中下游相对分散,竞争激烈,议价能力较弱。石油化工产业链的中下游包括化学工业、纺织业以及机械行业等,随着产业链向下移动,行业集中度逐渐降低。表现为原油价格的变化只部分转化为化学工业价格,更为下游的机械工业等更多的受投资端和消费的影响,石油价格传导力度有限。
因此,从产业链传导来看,随着产业链下移行业集中度降低,价格传导作用减弱,行业影响减弱
陈久霖的重大事件
2003年起,陈久霖掌控的中国航油经董事会批准后开始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初期小有斩获。但由于美国攻打伊拉克等国际突发事件的发生,国际石油期货价格走势出现变化。在2004年末石油期货价格迅速攀升之时,交易员纪瑞德做出错误判断,出售大量看涨期权(即所谓多头),最终导致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面对巨亏,中国航油及其母公司——中国航油集团曾竭力试图力挽狂澜。2004年10月,中国航油集团决定把所持75%上市公司股份的15%折价配售给机构投资者,筹得1.11亿美金暗中用于补仓(这后来被外界普遍指责为母公司明知上市公司巨亏却隐瞒公众投资者并完成“内幕交易”,也是导致陈久霖后来入狱的主要原因)。
然而,由于国际油价仍在不停攀升,亏损额不断扩大。自2004年10月26日起,中国航油集团指令中国航油在高位全部斩仓,5.5亿美元的亏损成为事实。2004年11月30日,中国航油向当地法院寻求债务重组。
事件被揭发后引起了中国和新加坡舆论的高度重视。在新加坡,中航油事件被认为是自1994年巴林银行破产案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金融事件,并且再度引发对于新加坡金融控管当局在监督方面是否有失职的争论。而在中国,该事件再度暴露出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问题。
最近,使中航油损失5.5亿美元的陈久霖,出狱后改名陈九霖,上任大型央企葛洲坝国际公司的副总。有才网友写了副对联:上联:无名百姓必须实名上网;下联:知名罪犯可以改名当官;横批:中国特色 2005年6月9日,陈久霖等五名中国航油公司的高官被正式提起控告,陈久霖面临包括未如实发布消息、涉嫌内幕交易等多项指控,最高将可处以94年监禁以及25万新元的罚款。几天之后,陈久霖在筹措到了200万新元(约合120万美元)的保释金后保外候审。2006年3月21日,新加坡初等法院对陈久霖做出判决,陈久霖必须四年零三个月,同时遭罚款33.5万新加坡元。
《商界》杂志等媒体曾撰文认为陈久霖是一颗“弃卒”,即类似于象棋中“丢卒保车”的那个被遗弃的卒子。 在新加坡监狱度过1035天,并在此后经历多重劫难的陈久霖,以一种曲线方式重新进入国资委企业的“队伍”。
据财经网消息,49岁的陈九霖目前是中国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与他此前供职的中国航油集团一样,新东家葛洲坝国际公司的“娘家”也是国资委。
陈九霖重回央企工作之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人援引《公司法》和《企业国有资产法》的相关条文,对陈九霖重新担任央企高级管理职位的合法性提出质疑:《公司法》第147条第1款第2项规定,有因贪污、贿赂、侵占财产、挪用财产或者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被判处刑罚,执行期满未逾五年的自然人,不得担任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此外,《企业国有资产法》第23条第1款亦规定,“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任命或者建议任命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有良好的品行;(二)有符合职位要求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三)有能够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针对质疑,中国民商法学泰斗、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法学院马俊驹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陈九霖复出根本不违法。马俊驹教授表示,判断陈九霖重新任职是否合法的关键在于,他在新加坡被处刑罚又在国内重新任职是否违反了上述规定?这就要看陈九霖在新加坡被处刑罚在大陆中国的法律效力。关于中国公民在国外被处刑罚在国内的法律效力,刑法并没有明确规定。根据主权原则,新加坡法院根据其国内法对于陈九霖在新加坡的行为所做的判决,并不必然在中国直接产生效力。如此看来,陈在新加坡的行为没有经过我国刑事诉讼程序认定为犯罪,自然不能认定为构成了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因此,陈九霖的复出任职并不存在法律障碍,并没有违反《公司法》和《企业国有资产法》的上述规定。因此,以新加坡法院所做出的判决为根据认定陈九霖在中国复出任职有法律上缺陷,是不能成立的。
还有些媒体提出疑问,造成国有资产特别重大损失的陈久霖应该终身不得担任国有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为何又复出?其实,这些媒体并没有准确解读《企业国有资产法》第七十三条。《企业国有资产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本法规定,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被免职的,自免职之日起五年内不得担任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造成国有资产特别重大损失,或者因贪污、贿赂、侵占财产、挪用财产或者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被判处刑罚的,终身不得担任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公司法》第三条规定:“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独立法人财产权”。据此,虽然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是央企,但其投入中国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的资本的法律性质是企业资本而不是国有资本,因此陈久霖任职的中国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不是国有资本控股公司,也不是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故不适用《企业国有资产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
2011年10月陈九霖受聘担任安徽大学商学院MBA兼职教授。陈九霖对受聘安徽大学MBA兼职教授表示非常荣幸,希望以此为契机,将自己对商业的领悟和经验与广大同学分享,做一个称职的MBA兼职教授,培养更多的商界精英。
在安徽大学商学院首次授聘任仪式中,陈九霖就中国经济如何“避免重蹈视野狭隘综合症的覆辙”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并回顾了亲身经历的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和失败的资本运作案例,给这次风波做出客观的总结和生动的评述。
英国媒体:整个英国都快被他买下了,李嘉诚到底多有钱?
李嘉诚非常有钱,到底有多少钱或许他都不知道。许多朋友仍然对李嘉诚印象深刻,认为他是一个工业家,有着很强的工业天赋,却对他全能的股票投机传奇知之甚少。
事实上,正是股市确立了李嘉诚作为香港首富的地位。回顾家族历史,他继续拓展自己的领地和业务领域,这被英国媒体称为““买下了英国”(buying Britain),都依赖于他大胆的投资愿景和收购方式。
李嘉诚的投资方式遵循价值投资策略。他倾向于购买价值链上游的企业,这反映在他非常典型的石油行业布局中。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国际油价一度跌入低谷,但李嘉诚坚持购买加拿大HES的股票。总部设在美国的石油公司不断扩大石油工业的分布。随着国际油价的逐渐复苏和稳定,亏损的海斯基成为李嘉诚的“摇钱树”,成为他一生中最大的投资之一。
从李嘉诚的投资偏好来看,不难发现他特别喜欢基建板块领域的股票。基建项目相对更加工业化,风险低,回报稳定,对精细管理的要求相对较低。
李嘉诚是一名实业家,喜欢房地产开发和房地产租赁等基础设施项目。在这方面,大型财团长江实业具有天然的竞争优势。因此,他更喜欢擅长以长江基础设施为平台,在中国内地、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荷兰等国家开展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领域。
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突然缩减规模?恒力、万华、等项目进展如何?
2019年8月8日东方盛虹公告,公司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优化调整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部分建设内容的议案》,对项目部分装置进行局部调整。
优化调整后,
项目1600万吨/年原油加工、280万吨/年PX、110万吨/年乙烯的主体产业规模不变;
柴蜡油加氢裂化等10套工艺装置规模调整;
润滑油加氢异构脱蜡、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聚 乙烯(PE)等8套装置取消;
供发电制氢系统方案变更;
炼油总加工流程适度优化, 成品油占原油加工比例由调整前的37%降低到调整后的31% ,并可提供更多基础化工原料;
项目总投资由 调整前774.7536亿降低到调整后的676.6396亿 ;
预计项目投产后年均利润由调整前约101.3亿提高至调整后的约125.6亿,年均净利润由调整前约75.9亿增加至调整后的约94.2亿。
此外,在同一天还公告了《江苏东方盛虹股份有限公司 2019 年度非公开发行 A 股股票预案(修订稿)》,拟非公开发行的股票数量不超过总股本的20%,即不超过805,810,644股(含本数),募集资金总额(含发行费用)不超过50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拟用于盛虹炼化(连云港)有限公司1,6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其中,盛虹苏州拟以现金参与本次发行认购,认购金额不超过人民币15亿元。
据悉,盛虹炼化16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位于连云港市徐圩新区石化产业园,总投资约677亿,盛虹炼化(连云港)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计划建设周期36个月, 预计2021年建成投产。
项目拟采用Axens、Chevron、LUMMUS、DuPont、ExxonMobil、Shell、Lyondellbasell等国际先进工艺包技术,装置工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的汽柴油产品将全部达到国VI标准;项目的PX、MEG原料将作为公司核心业务的上游原料,推动公司打造“原油炼化-PX/乙二醇-PTA-聚酯-化纤”新型高端纺织产业链。
方案调整原因
东方盛虹董事会表示,此次项目优化调整方案体现了“炼化一体、以化为主”的思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趋势, 项目调整后总投资估算降低,且经济效益有一定提升,能够充分发挥炼化一体化优势,符合上市公司和全体股东利益。
据东方盛虹介绍, 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1600万吨的单线规模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单线产能 ;该项目是公司实施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将打通原油炼化、高端化工与聚酯化纤的产业链条,实现汽柴油直链向网状型产业链的质变,推动发展下游高端化工新材料。
上述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总额将用于盛虹炼化(连云港)有限公司16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 对于此次募资的目的,东方盛虹称,一方面是响应国家发展高端石化产品、促进石化产业转型升级产业政策。另一方面是贯彻公司产业链纵向整合战略,实现产业链一体化协同发展
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重要时间节点
2018年9月17日 ,项目获江苏省发改委核准批复;
2018年11月7日 ,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协调推进调研会暨项目签约仪式举行;
2018年12月11日 ,项目环评报告获生态环境部批复;
2019年12月14日 ,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计划2021年底投产;
2019年1月15日 ,项目总体设计开工会举行,总体设计工作正式启动;
2019年3月8日 ,东方盛虹全资子公司石化产业与盛虹苏州、盛虹石化签订《股权收购协议》,作价101081.32万元收购盛虹炼化100%股权;
2019年3月11日 ,盛虹集团炼化一体化项目银团牵头行合作暨全面战略合作签约,项目获550亿元银团贷款;
2019年4月3日 东方盛虹公告,拟非公开发行绿色公司债券,票面总额不超过人民币 30 亿元(含 30 亿元),用于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
2019年4月12日 东方盛虹公告,拟对盛虹炼化(连云港)有限公司增资70亿,使盛虹炼化注册资本从10亿元增加至80亿元;
2019年6月1日 ,项目1600万吨/年常减压联合装置,310万吨/年1#连续重整装置、煤焦制气联合装置桩基工程开工;
2019年6月14日 ,25亿元连云港盛虹炼化产业基金签约;
2019年7月17日 ,总投资26.8亿元盛虹炼化一体化配套港储项目码头工程正式开工。
恒力石化
8月7日,由四建电仪公司承担的大连恒力石化项目150万吨/年乙烯装置变电所实现首批关键设备—电气盘柜一次安装就位,获得业主一致好评。
恒力石化150万吨/年乙烯项目成功完成裂解炉模块组吊装
7月27日,由四建公司承建的辽宁大连恒力石化150万吨/年乙烯项目经过全体参战员工的努力,裂解炉1061号炉对流室烟气集合罩模块实现安全平稳吊装就位。
据介绍,四建大连恒力石化乙烯项目部按照业主提供的供货时间,施工部、技术部提前编排施工计划,编制大型设备的吊装方案,上报监理部审核。选用了1350吨履带吊自带配重和750吨履带吊加超起进行吊装。液态炉9台,每台裂解炉对流室模块七块,共63组。依据《地基基础工程检测报告》,现场地耐力值是26吨/米2,均满足所有对流模块和集烟罩的吊装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
裂解炉对流室位于炉体辐射段上方,每台裂解炉对流室由7组对流模块和1组集烟罩等主要部件组成,其特点是高度高、重量和体积大,因此必须分部件、分段逐一由下而上进行有序的吊装。
为保证高空作业的安全,四建公司项目部安排在地面模块上焊接悬臂梁用于支撑脚手架,架设队在地面将脚手架搭设完成,交付监理公司报验合格后,再进行吊装,为后续的施工安全提供了保障。
恒力石化150万吨/年乙烯工程40万吨/年HDPE装置核心搅拌反应器顺利起运
2019年8月4日上午,位于什邡经开区的四川科新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为大连恒力石化(大连)化工有限公司定制的150万吨/年乙烯工程项目40万吨/年高密度聚乙烯装置的核心搅拌反应器顺利起运。
这次发运的“大块头”设备共计7台,是恒力石化(大连)化工有限公司150万吨/年乙烯工程项目40万吨/年高密度聚乙烯装置的核心搅拌反应器,分别为第一反应器、第二反应器、第三反应器、粉料处理罐等大型压力容器设备,累计总重达700吨。其中4台设备单台均重170余吨,最大外形尺寸为32.55m *7.5m *7.6m。
据了解,恒力石化(大连)化工有限公司150万吨/年乙烯工程项目是恒力石化在大连长兴岛新建的二期项目,一期项目为2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为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施的国家级重点项目。
中科炼化
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年底将全面建成
8月7日,中国石化中科项目召开“大干150天”劳动竞赛动员会,全面贯彻落实戴厚良董事长关于中科项目建设的系列讲话精神,动员全体参建单位、参建人员,对“项目年底全面建成中交”目标发起冲刺,坚决确保集团公司党组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8月份的项目总体形象进度要求,是钢结构安装完成80%,设备安装要力争完成60%,工艺管道预制安装要力争达到40%。
8月5日上午10:30分,由洛阳工程公司总承包、十建公司负责安装、起运公司负责吊装任务的中科项目42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反应沉降器上封头吊装就位,标志着催化裂化装置“两器”中的反应沉降器设备主体安装工作基本完成。
8月7日,从四建公司获悉,近日,由四建第三工程公司中科项目部承担的中科炼化35HDPE装置最后一台大型设备---V-4221闪蒸罐,经过全体参建员工的共同努力,实现安全、平稳安装就位,圆满完成中科炼化35HDPE装置大型设备安装。
反应沉降器总重量994吨,整体高66.32米,直径自下而上从1.9米经过四次变径至最大9米,呈上大下小的锥体形状。反应沉降器安装坐落于50.5米高的“井”字形钢筋混凝土框架基础中,安装就位后顶标高达68.2米。反应沉降器壳体分五段在现场地面预制,并进行内件装配、外部平台钢结构模块化组装,预制完成后再分段吊装就位。
此次分段吊装的反应沉降器上封头直径为9米,高4.75米,重138吨,采用1250吨履带起重机吊装,因吊装位置场地极其狭窄,在吊装过程中,为方便完成吊装任务,又使用了一台260吨 汽车 吊配合上封头翻转调整。
自5月27日反应沉降器第一段起吊安装,至8月5日上封头的顺利就位,期间,催化裂化装置各参建单位克服湛江天气酷热,作业场地狭窄,起吊安装技术难度大,质量安全要求高等困难,以及反应器内作业高温闷热的恶劣条件,不断加快预制安装进度,全员团结协作、密切配合、风雨无阻、昼夜兼程,顺利完成了催化裂化装置核心设备反应沉降器现场组对和吊装安装任务。
项目回顾
总投资达数百亿元人民币的中科炼化项目,曾被称为中国最大在建石化项目工程。该项目 2011年3月 通过环评,获得了中国国家发改委核准,并于当年11月在湛江东海岛开工建设,但受国际油价下跌、炼油产能严重过剩等因素影响,项目建设几乎停滞。
2016年7月, 中国石化集团成立茂湛炼化一体化领导小组,统筹考虑茂名、湛江等区域的资源配置及炼化发展,中科炼化项目建设进入快车道。
2016年年底, 广东湛江中科炼化项目筹备组向媒体披露,中科炼化项目总体设计目前已获得通过。按照总体设计, 中科炼化项目建设总规模1000万吨/年炼油、80万吨/年乙烯,炼油采取“常减压+加氢裂化+渣油全加氢+催化裂化”核心流程,化工采取“乙烯衍生物HDPE+EO/EG+乙醇胺,丙烯衍生物全部PP”的产品方案。
2018年3月, 中石化炼化工程公告,集团于近日与中科(广东)炼化签订了中科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化工和动力站部分若干份设计、采购、施工(EPC)总承包合同。
该项目位于中国广东省湛江市。该合同的主要工作范围包括: 80万吨/年蒸汽裂解乙烯装置、40万吨/年裂解汽油加氢装置、55万吨/年聚丙烯装置、35万吨/年高密度聚乙烯装置、25万吨/年EO和40万吨/年EG装置、10万吨/年EVA装置、18万标准立方米/时煤制氢装置等化工部分主要生产装置, 以及动力站和其他配套公用工程单元和辅助生产设施。
辽宁宝来
大明重工承制辽宁宝来100万吨/年乙烯项目搅拌反应器成功发运
2019年8月2日,大明重工承制的辽宁宝来100万吨/年乙烯项目三台搅拌反应器成功发运。
三台反应器为搅拌反应容器,反应内介质主要是HDPE+乙烷,设备直径为4700mm,长度为17250mm,单台重量110吨。该设备结构特殊,技术要求非常高:设备本体满布半管,装配要求高;半管与设备本体焊接工作量大;单台设备半管60多圈,焊缝总长度达到1950米。搅拌器安装口的装配精度也非常高,搅拌器安装法兰与筒体轴线垂直度公差<0.01°,与筒体轴线同轴度误差<2mm;搅拌器上、下安装法兰同轴度误差<1mm。
如此高技术含量、超大设备的成功制造,依赖于大明重工实力雄厚的技术力量,高素质高技能的生产团队,以及严格把关的质量团队。客户管理团队对全程给予了指导,为质量和进度控制做出了突出贡献。
辽宁宝来轻烃综合利用项目PE装置大件吊装圆满结束
8月1日18点,十三化建六分公司辽宁宝来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轻烃综合利用项目45万吨/年LLDPE装置中,随着吊装主指挥的一声哨响, 107米高脱框架钢结构的最后一段模块(第四模块)顺利组对完成,第四模块安装完成也标志着整个PE装置区中大件吊装工作的圆满结束。从策划部署到组对和吊安装,整个施工过程见证了宝来项目部、施工队全体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做出的努力拼搏,见证了炎炎夏日不辞辛劳的十三化建人的工作精神。
脱钢结构整体重1170吨,脱设备重320吨,钢结构安装高度为32.6米—107米,框架整体设计为超高钢结构,钢柱全部采用焊接十字钢,单根主柱重量就达到了27吨,为此项目部决定钢结构预制采用工厂化预制,倒运到施工现场进行组对。
整体施工过程中危险因素和作业风险都处于可控状态,施工期间也遇到很多难点和问题,例如,称重模块的安装、设备穿钢结构框架时提升高度超高、框架外形尺寸超大等难题;连续的阴雨天气、材料供货不能及时等多种制约因素。为了保证质量和进度,项目部及时部署和协调。在作业方面,整个组对过程实施两班倒工作制,24小时不间断焊接。在技术方面,项目部组织了以专题会的形式多次专题研讨、论证以保证吊、安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这一系列的努力体现了六分公司集体的凝聚力和大家同心协力奋发向上的精神,确保了PE装置大件吊装工作的圆满结束。
新浦烯烃
新浦烯烃轻烃综合利用项目即将投料试车
据最新消息,泰兴新浦烯烃年产110万吨轻烃综合利用项目已进入紧张的机组试车阶段,将于8月正式投料运行,预示着泰兴经济开发区将成为国内第七个“大乙烯”化工园区。
该项目于2016年6月开工建设,耗时三年完成。总投资55亿元,建成后可年产65万吨乙烯、12万吨丙烯、1.45万吨氢气、4.5万吨C4、3万吨甲烷、4.5万吨裂解汽油等,达产达效后预计可新增年销售收入100亿元。
这是中国首套由乙烷、丙烷裂解制备乙烯的装置,乙烯获得率高达80.5%,远超传统工艺中以石脑油制备乙烯的35%获得率。此外,该项目中的单台气相裂解炉产能为目前全球最大。
预计投产后,泰兴经济开发园区内的企业可以实现自给自足,摆脱对进口乙烯原料的依赖,并向下游延伸至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等产品。同时推动园区乃至泰州化工产业完善布局、提升层次,助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由于烯烃项目素有“烯老大”之称,行业地位举足轻重,不仅在于乙烯是化工行业中产业链关联度极强的资源性产品,更在于具有项目装置复杂、技术含量高、投资强度大等特点,故此次建成的110万吨轻烃综合利用项目被评“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万华化学
万华化学HDPE项目6353装置粒料掺混仓吊装成功
7月23日,由中化六建宁波分公司承建的万华化学年产35/30万吨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项目HDPE装置粒料均化框架(6353)粒料掺混仓吊装顺利完成。
本次吊装的粒料掺混仓吊装重量33吨,高度31米,直径8米。因7月份为各施工单位赶工期的关键时刻,现场条件复杂,不仅需要克服设备进场运输路线的难题,还需要选择合适的吊车占位点。因此,在料仓吊装之前,技术人员精确测量,反复论证,确定采用350吨超起 汽车 吊主吊、80吨履带吊溜尾的吊装方案,同时和各个单位进行沟通协调,规划运输路线,排好吊装计划,力求保证道路畅通,随到随吊,不影响各个施工单位的正常施工。
粒料均化框架总共有料仓14台,这是第一批两台料仓吊装。此次吊装的成功,标志着HDPE项目料仓安装工程正式拉开序幕。
随着地下管道和钢结构的按期完工,十建承建的烟台万华化学聚氨酯产业链一体化乙烯装置工艺管道安装日前已陆续展开。
该项目工艺管道达到100万吋径,其中超高压蒸汽管道的特殊材质焊接预估达到3万吋径。
2008年 大事论文
2007~2008年国际油价走势回顾与展望
摘要:2007年,国际油价呈现出先抑后扬的走势,预计全年纽约市场西得克萨斯(WTI)原油期货年均价格为每桶70美元左右,同比上涨6%左右,为最近五年来最小涨幅。2008年,尽管美国次贷危机增加了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但全球经济基本面依然良好;地缘风险、投机炒作、天气变化等不确定因素始终存在,国际油价难有实质性回落,预计纽约市场WTI原油期货年均价格将为每桶65~75美元。国际油价高位运行会加大我国石油进口负担,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和消费者支出,增大通货膨胀压力。应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国际油价的大幅波动,保障我国石油供给安全。
一 2007年以来国际油价基本走势特征
2007年以来,国际油价呈现出触底反弹、先抑后扬的走势。年初下探至50美元之后,在3月份开始出现稳步持续反弹,7月份加速上扬并刷新纪录,此后虽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出现短暂下挫,9月份国际油价重拾升势,9月13日,纽约市场西得克萨斯(WTI)原油期货价格突破80美元,10月19日盘中突破90美元大关,较年初最低点大幅反弹约八成。但前10个月WTI原油期货价格平均为每桶67.7美元,同比仅微幅上涨1%。
(一)年初国际油价出现大幅下挫
2007年伊始,国际油价连续大幅下挫。在供求基本面、地缘风险、游资投机等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天气成为影响油价走势的最重要因素。暖冬导致取暖用油需求减少,库存高于预期,推动年初国际油价出现了大幅下挫,1月18日,纽约市场WTI原油期货价格下挫至每桶50.48美元,与2006年7月份创下的77.03美元的历史高位相比跌去了34.5%,跌至近20个月以来的最低价位。
(二)3月份国际油价开始稳步持续反弹
美国全国性暴雪激发取暖油需求,天气突变成为国际油价反弹的契机,2月份国际油价重回60美元平台。3~6月份,一方面,天气逐渐转暖,美国石油库存状况改善;另一方面,道达尔美国公司、英国石油公司和雪佛龙公司均因出现故障导致石油产出减少。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国际油价在56.5~66美元之间宽幅震荡。
(三)下半年开始国际油价加速反弹并创新高
7月份开始,国际油价加速上扬。尽管美国经济出现减速,但是欧洲和日本经济增长明显好于预期,特别是中国、印度等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全球石油市场需求旺盛;美国汽油供应紧张以及炼油厂问题一直困扰着国际油市;伊朗核问题和尼日利亚紧张局势加剧、纽约和美国海湾输油管道泄漏等因素影响,国际油价呈现震荡上扬的走势,至6月下旬已接近70美元,7月31日达到每桶78.21美元,突破了上年创下的历史最高位。
8月份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国际油价出现短暂大幅下挫后,9月份国际油价重拾升势。欧美各国央行采取的给金融市场注资的联合干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和缓解了次贷危机的影响;同时,形成于大西洋的热带风暴“迪安”袭击墨西哥湾中部地区,可能会对当地石油生产设施会造成威胁,影响到石油供应,国际市场原油期货价格再次反弹上扬。至9月13日,纽约市场WTI原油期货价格突破了80美元,10月19日盘中突破90美元,收于89.47美元,创出历史新高。
从11月份起欧佩克增产50万桶/天,对缓解石油需求压力的作用不会太大,全球石油供求仍处于相对紧张状态,美国商业石油库存的下降加剧这一状态,美国次贷危机后续影响成为国际油价新的不确定因素,国际油价仍将在较高水平上波动。综合上述分析,2007年全年西得克萨斯原油期货年平均价格约为每桶70美元左右,较上年微涨6%,预计这将是最近五年来的最小涨幅。
二 2008年国际油价走势展望
(一)全球经济保持良好增长势头
2008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特别是中国、印度、东盟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强劲。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08年中国、印度经济分别增长10%和8.4%,尽管增速略有放缓,但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从三大经济体来看,虽然次贷危机加大了美国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通货膨胀压力和经济下行风险使得货币政策左右为难。但是,美国经济抵御风险和自我调节的能力要远强于其他经济体,其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将会继续促进美国私人投资和居民消费实现温和增长;失业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有助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稳定消费支出;9月降息稳定了金融市场的预期,增强了市场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信心;同时,由于全球经济处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最快的增长阶段,对美国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会增加。因而美国经济经过一段时间调整之后,2008年仍将保持稳步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08年美国经济增长1.9%,与2007年基本持平。欧元区国家结构性问题得到一定缓解,通货膨胀在可控范围内,特别是德国等国财政改革取得成效,财政赤字大大减少,经济活力得到增强。预计2008年欧元区经济增长2.1%,较上年略有放缓。日本经济逐步走出了通货紧缩状态,金融等领域改革为经济增长提供较好的支持,同时外需多元化对美国市场依赖降低,使日本出口有望保持良好态势,2008年日本经济增长1.7%。
(二)世界石油需求依然旺盛
全球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增长导致石油需求旺盛。国际能源署10月份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石油需求量为8800万桶/天,同比增加210万桶/天,增长2.4%。欧佩克在10月份石油月报中预计,2008年全球石油需求量为8700桶/天,同比增加135万桶/天,增长1.6%。而美国能源情报署10月份短期能源展望月报预计,2008年全球石油需求量为8715万桶/天,同比增加137万桶/天,增长率为1.6%。其中,石油需求增量主要来自发展中经济体,非OECD国家和地区日均石油需求增量为127万桶/天,占全球需求增量的九成以上,而OECD国家石油需求增量占比不足一成。从国别来看,中国石油需求增量占34%,美国增量占13%,两国需求增量占到全球增量的接近一半。
尽管三大国际机构预测增幅不完全一致,但都认为2008年国际石油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的基本趋势。2004~2008年全球石油供需情况见表3。
(三)世界石油供给有所改善
世界经济的强劲增长使得石油实际需求非常旺盛,同时高额利润必然会刺激新增投资。为了保证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欧佩克国家计划在2010年前投资1200亿美元着手扩大石油生产能力,初步计划将原油日生产能力由2005年的3170万桶提升至2010年的3690万桶(不包括伊拉克),增长16%以上。同时,欧佩克大幅扩大精炼能力,精炼日产能由2006年的1230万桶扩大至2011年的1770万桶,提高近50%。
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的研究,2008年全球石油产量有望得到较快增长。美国能源情报署报告预计,2008年全球石油供给量为8706万桶/天,同比增加234万桶/天,增长率为2.8%,增速较上年大幅提高。其中,欧佩克国家日产量增长4.2%,增量为148万桶,占全球增量的63.2%;非欧佩克国家日产量增长2.1%,增量为104万桶,占全球增量的36.8%。非欧佩克国家中,巴西产量增长非常迅速,日产量增加34.5万桶,同比增长14.9%;美国石油日产量增加25万桶,同比增长3%;此外,前苏联地区产量增加较快,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日产能分别增加10万桶和8.1万桶,同比分别增长11.6%和5.6%;俄罗斯尽管也有19.1万桶的增量,但仅与过去的两年持平,明显低于2003~2005年60万~80万桶左右的增量水平。但是,受储量等因素的限制,墨西哥、英国、挪威等国的产量在逐年下降。
全球剩余产能得到一定的恢复,2008年全球剩余产能预计约为250万桶/天,将接近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剩余产能与国际油价有着密切的关联关系,剩余产能的恢复有助于稳定国际市场油价。
(四)伊朗核问题仍然是影响国际油价的最大变数
中东等产油地区地缘政治风险始终存在,特别是伊朗核问题始终是困扰2008年国际油市的重大不确定性因素。根据BP能源统计,伊朗拥有189亿吨石油探明储量,占世界总量的11.4%,仅次于沙特居世界第二位,储采比高达86.7;天然气探明储备高达28.1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量的15.5%,仅次于俄罗斯居于世界第二位。目前,伊朗为欧佩克第二大产油国,石油日产量超过400万桶,而且超过60%的石油出口国际市场,年出口石油在1.2亿吨左右。
由于伊朗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油气出口量、地理上所处战略位置,以及面临的石油供求趋紧的环境等因素,使得伊朗核问题更为复杂,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时间更长,对国际油价的影响更为巨大。
(五)国际游资炒作的作用仍不可小视
石油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难以替代性、经济高度依赖性,以及储产与消费在地域上和产品结构上分布严重不均等特性。数以万亿计的国际游资在高度发达的现代金融市场上,兴风作浪、推波助澜,明显放大了供求、地缘政治、库存等因素对油价的影响作用。
在现代金融市场体系中,巨额国际游资在不断冲击各种市场,国际原油期货市场也不能例外。2007年初纽约商品交易所基金原油期货持仓量一度大幅减少,出现了净空头持仓,随之国际油价出现了大幅跳水,西得克萨斯原油期货价格由每桶65美元左右一度跌至50美元。3月份以来,纽约市场投机资金原油期货持仓量明显回升,国际油价也出现明显反弹。在7月末,基金原油净多持仓量最高增至1.2亿桶以上,超过当时日原油消费总量近50%,而国际油价再次刷新历史最高纪录。
基金原油期货持仓量与国际油价具有高度正相关性,每当基金净多持仓量大幅增加,国际油价随之飙升,而当基金大幅减仓时,国际油价便会出现快速下挫。影响国际油价的各种因素都会成为国际游资炒作的题材,因而国际游资仍将会对油价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六)美元持续贬值有一定推高油价作用
美国面临着巨额财政和贸易双赤字的沉重压力,预计双赤字在短期内不会消除,因而美元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处于弱势。目前世界石油市场交易中主要采用美元结算,近年来美元的持续贬值使得石油出口国实际石油收入缩水,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欧佩克等产油国抬高油价。
(七)基本结论
总体来看,2008年,全球石油供求仍处于相对紧张状态,良好的经济基本面支持国际油价在高位运行。如果伊朗核问题等地缘政治风险没有明显恶化,不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国际油价年平均价位将在每桶65~75美元左右的高位运行。但是,如果伊朗核问题演变为美伊军事冲突,或出现飓风袭击等重大突发事件,那么短期内国际油价将会出现大幅飙升;如果次贷危机不断恶化,逐步演变成为严重的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出现明显减速,那么国际油价也存在大幅回落的可能性。
由于近来国际油价出现持续明显反弹,国际权威机构不断调高国际油价走势的预测。9月26日,路透社调查的35家国际权威机构的预测显示,分析师将其对2008年布伦特和WTI原油均价预估调升至66.7美元和67美元,较6月份调查结果高出5美元左右。美国能源情报署在10月份短期能源展望报告中,将2008年纽约市场WTI油价调高至73.5美元,较5月份预测高出13%以上。
三 国际油价走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油价高位运行对我国经济运行和居民生活到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高油价不仅增加外汇支出、加大企业成本、增加居民消费支出,同时加大通货膨胀压力。
(一)高油价导致国民财富的净溢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石油需求持续稳步增长,而国内石油产量增长潜力有限,对外依存度在不断提高,目前有近一半的石油需要从国际市场进口。因而油价上涨必然导致更多的外汇支出,这意味着我国国民财富的净溢出。石油是目前我国单一商品最大的逆差项目,仅2006年逆差就达720亿美元。
(二)高油价带来通货膨胀压力
尽管目前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际油价对国内物价的冲击,但是,价格倒挂使得国内成品油价格存在一定的上调压力和空间,而且节能减排的艰巨任务以及国内市场的供求状况要求油价同国际接轨。因而成品油价格的上调或者上调的预期都会带来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
(三)增加居民消费支出
个人消费者将直接成为高油价的承受者,2007年以来,由于国际油价不断上涨,明显增加了部分消费者的支出,导致实际消费紧缩。油价倒挂使得部分地区出现了供油紧张现象,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
(四)加大相关企业生产成本
国际油价大幅攀升必将给国民经济各行业带来较大的影响。交通运输业和农业受到的冲击较大,油价上涨,导致交通运输业单位运输成本大幅增加,推升了农用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农资的涨价及灌溉、耕田、运输等农机具用油的成本。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成本压力较大,炼油行业继续亏损。高油价影响消费者的购车选择,节油型汽车成为未来汽车市场上的新宠,加快了汽车产业发展格局的调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景气与油价同步,从油价上涨中直接受益。
(五)促进替代能源行业的发展
部分行业在直接感受到来自油价上涨压力的同时,新能源、替代能源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高油价使得替代能源逐步具有经济可开发性,并会促使更多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投入。
四 政 策 建 议
(一)摆脱部门藩篱、推出燃油税政策
燃油税对于节约石油资源、提高能效的重要作用在日本和欧洲等地区得到了充分证明,而且在国内被社会各界普遍认可。出台燃油税政策,以燃油税取代养路费,用油越多的车辆交的税也越多,这是用经济杠杆有效推进节油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燃油税这种简单有效的政策工具在我国争论长达十多年难以出台,有部门利益、中央与地方之间利益、各群体承受力、高油价等多种因素,但归根结底是多头管理、部门间扯皮的结果。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石油需求增长很快,为了抑制燃油消耗,必须坚决打破部门利益,果断推出燃油税政策。开征燃油税并不必然导致油价上涨,起初税率可以定的低一些,逐步调整到适当的水平,当然要考虑到对不同领域的影响。
(二)打破行业垄断、推进石油市场流通体制改革
尽管2006年底商务部出台了《原油市场管理办法》和《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而且出台了一系列《非公36条》的配套政策,但是,石油行业特别是上游领域的垄断问题比较严重,也比较复杂。当前最为突出的就是如何解决油源问题,包括国内市场原油批发经营以及石油进出口问题。因此必须打破垄断、加快石油行业体制改革。
(三)完善定价机制、逐步实现成品油市场化定价
随着国际油价的不断攀升和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逐步上升,中国的石油安全正受到严重挑战,建立科学、合理的石油价格体系刻不容缓。我国已经正式采用“原油加成本”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新机制有助于保障炼油行业的利益,稳定国内成品油市场供应。但是,新机制存在着炼油行业平均成本和平均利润难以确定、仍然不能够如实反映我国能源供给状况、国产原油加工成本如何计算等难题。因此,新机制仍然是一个过渡性机制,必须抓紧推进石油市场体系以及政府监管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为实现成品油市场化定价做好准备。
(四)加快制度创新、全面推进石油储备体系建设
中国已彻底告别了没有战略石油储备的历史,开始尝试运用战略石油储备来维护自身的石油安全供给,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是,这并不表示中国就已经建立起了石油储备体系,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美日欧等国经过近30年的时间才建立起较为完备的体系。我国构建石油储备体系还有一系列工作要做,像石油战略储备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储备运营管理机构的设立、储备油品的来源、储备资金的来源、新储备基地的选址、符合中国需求的储备规模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希望对您有帮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